(Note: Under construction)

 

 

南京2---

 

感動跨宗教交流星雲當場許願‧“來世要來馬當和尚"    http://news.sinchew.com.my/node/269111

星云:善尽国民之责 出家人应问政不干政 http://www.nanyang.com/node/493261?tid=460

激辩马来西亚艺术52前后《南洋商报》·陈绛雪··苏汉成摄影
 http://www.nanyang.com.my/node/210365      http://www.nanyang.com/node/211921

 

106艺文创作者挺净选盟诉求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9102.html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s by Ooi Kok Chuen 
http://www.thestar.com.my/story.aspx/?file=%2F2013%2F4%2F28%2Flifebookshelf%2F13022883

http://penangmonthly.com/abundant-treasures-in-penangs-batik-painting-museum/

Myths and theories of the human brain    by Allan Koay /The Star Malaysia
http://www.thestar.com.my/Story/?file=%2F2005%2F3%2F30%2Ffeatures%2F10320048&sec=features

 

 

艺术是 感性创作 理性思考
节录自林宝玲专访李健省·马来西亚星洲日报1998-10-04

 

 

初见李健省,他居然不先谈艺术,反而主动谈起世界局势和国家大事。这一谈就花了半小时,李健省一再摊开他所收集的国际新闻剪报,完全表现了他对国际时事的关注和热衷,真让人怀疑这样的一个艺术家,怎么还能保持他对创作的热情。 

 

古代理论现代画

 

李健省笑一笑说:现代艺术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互相配合的创作,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像传统的文人那样与外面脱节,远离尘嚣过着陶渊明的生活。人类是整个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需要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本位,所以我必须懂得运用系统的思考,更要具备自己的世界观。我要懂得古代的艺术理论,却要画出现代人的画来。” 

 

我的想法是要尽量训练左脑来配合右脑,在进行感性创作的时候,也以理性思维来分析和比较。灵感是一种创作的冲动,而执行创作则需要理性,所以整个思考模式应该是立体而非平面的。

李健省表示,很多现代画家只懂得绘画,却忽略了思考能力是艺术创作的最基本功课。在艺术创作中,冲动是必然的,但也有选择的空间,那也就是思考的空间了我国华社很多画家至今还寄生在西洋画派和中国画的理论里,缺乏了突破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其实创作只是一种过程,欣赏艺术作品并不在于[画什么],而是[如何创作]。” 

 

学习是为了超越 

 

年少成名的李健省,出生于巴生河畔的一个贫穷的家庭,尝透了被人看不起的滋味,于是便把情感寄托在绘画上,终于画出成绩来。其实家人并不鼓励我走这条路,但是父母因经济能力的问题,也不敢对孩子抱着太大的期望。正因为没有受到压力,所以我可以安心作画,14岁时第一次参加国家水平的展览。 

这许多年来,李健省凭着他在创作上出色的表现,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肯定,然而他对艺术仍抱持着强烈的学习心态。学习是我追求能量的方法,它在我创作生涯里是很重要的元素,我不得不坚持。

 

艺术是生活本质

 

我一直在自学,所以我知道自己没有比别人更强的地方,唯有不断创作,并坚信着人类的生活始于创作的信念。我相信艺术不仅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生活的本质,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失去了创造和活力,也就失去希望。 

自己单独在艺术道路上摸索,可以想象是多么困难的事。李健省从事艺术创作三十多年,却仍兴致勃勃,一点也看不出厌倦的神色。 

我知道要突破自己就必需有胆量去熬尽人间的苦难,否则只能陷在创作的瓶劲中,苦闷度日。一个艺术工作者只要有新的、突破性的理念,就会发觉在艺术的领域里,每一道大门都是相通的。

 

谈到马来西亚的艺术发展,李健省认为艺术事业至今还不能真正在本地社会上发挥功能。以前的父母都把素质不好、读不成书的孩子送去学艺术,于是造成了艺术界缺乏人材,而人们也先入为主地认为从事艺术工作的都是素质不好的人。马来友族对艺术工作有着较开明的想法,而华人显然倾向于自我局限。应该对本身的价值观进行反思。 

 

我们不应该以直线型的思考方式来探索艺术的社会功能,因为艺术是交融了真实生活的体验,经演化而再突破现实空间的成品,它可以使我们的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取得平衡。

 

 ---------------------------------------------------------------------------------

 

 

 

 

绘画是他的语言·林艾霖·马来西亚星洲日报1991-11-10

      

地球是圆的,这圆体的表面。是变幻无穷的万物,作为一个没有界限的地球人,李健省,他把这世界看成是一个透明体,一切都可以以和平、圆融、和谐的姿态,透过艺术家的智慧和创作变成永恒。

 

当这个永恒成为记忆的一份子时。可以串成一个温馨的生活故事:

关于铁锤和铁钉的出发。以宇宙观来创作的艺术品,最终的目的是要人回到思维的深处,去触摸你最真的感觉。其实你怎么看就怎么想,李健省给你很大的空间,但是,这个组合,并没有因为成为美术馆的珍藏而完成,就象隔了十多年,他们还能帮李健省解除了一个误解一样。

 

他拥有一个传真机,方便他和外界及传媒联络,一天,无故被电话局人员了,他马上打电话去询问,当时,才搞清楚是电话局错把冯京当马凉,不过又被电话局职员询问:为何住家要装传真机?

 

他说:我是画家,需要这个设备。当时那名职员还搞不清楚谁是李健省。 

后来李健省说:铁锤和铁钉……”

职员:哦!呀呀,我知道了……”很开心的和李健省谈起他对这个艺术组合的意见,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彼此都熟络起来,并在半个小时内,马上解决了传真机被的问题。

 

所以李健省认为艺术是和生活和精神文化分不开的。真正的艺术是能经得起历史的洪流来考验,也能打破人种之间的隔膜,为世界带来美与和平。

 

就在这样的一种省思下,当李健省看到朝向2020年的目标口号响起来后,他敏感的心马上就接到一个讯息:那是的艺术应是百花齐放。

 

他的花无所不在,有人说是莲花,有那种佛教的精神,有人说是向日葵,明亮和希望的象征。那是一个空圆的心中,有无数凝集的点,圆心外是不少的花瓣,花香是美和感性的  结合,花香,是只有希望和平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只因清香的花,没有阶级也没有任何政治及利害的意味在里头,而圆就是一个圆融的和谐。

 

我原本是要访他谈关于版画的艺术和欣赏,还有版画及印刷的艺术价值,但是在巴生见到他之后,和他谈了三个多小时,从华文报的艺术推介到华社对艺术的关注到了那里,如何教育群众重视艺术的熏陶,在我国的艺术文化动向,他的经验,生活小故事,所以,我在下手这篇稿时,就想,若只是写他的版画艺术,未免可惜了一点,我只希望和读者分享一点和他聊天的成果。

 

从他11岁踩着脚车在巴生的家乡逛和写生开始,他就不断的在绘画的领域里创下高峰。

在这个领域里,他以不同的媒介去创作,他自认:绘画是我的语言。凭你的视觉去感受他要对你说的话。

 

一切有文字的语言,都很难表达他内心的意思,除了画,他说:一种语言是要从读、听、写、到思考都能应用才算是懂那种语言。我对华文、英文、马来文,都只懂一半一半,不很精,所以只有画才能表达出我真正的意思。其实,他很谦虚。

在他的眼里,艺术家能超越科学家去呈现当代的事实,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品就是文化的遗产。

看看这个事实:他当年走过大街小巷所画下的东西,是历史的回顾,社会的进展日新月异,当年事物都随巴生河的流水流向大海,他的确没有想到自己的画会是发展史的一环。他很能体会艺术可以记录人类发展史的事实。

 

他今年43岁,在漫长的艺术路途中,他领会只有坚持创作,才能焕发艺术生命的光采,他说:我是以20年当一段落来审查艺术创作是否有进展。

 

他能穿梭在绘画、蜡染、石版画和雕塑间游刃有余。大凡有多面才华的艺术家,可能会面对偏才的现象,但是当艺术进入高境界时,就会相通了,之所以李健省可以不断的走在前端,以大无畏的精神去革新创作。

 

他的二度空间和三度空间创作,受到马来西亚国家艺术馆馆长赛阿末佳马尔给予包含着美学的感性和完美无暇的工程的评价。共有12幅他的作品被国家艺术馆永久收藏。

 

他的创作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谈,60年代,他以油画和蜡染为创作主流,70年代,他就开始以挑战思想及沉思意识进行有内涵的二度及三度空间来创作,其中的代表作有:一体、人类、雌雄系列、月与石、扑克、复始与消耗及广为所知的铁锤与铁钉。

 

80年代是他的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高峰,由于他的作品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还有隐含着我国文化特质的谐和性,因此在1984年,他被委代表我国参加耶加达举行的东合雕塑家论集会,他以《和平、和谐、一体》为主题,这是以机械切割与弯曲片厚铁 制成的雕塑,竖立在耶加达。

踏入90年代,他再一次的发挥他对世界和平的关爱,并期待着有一个艺术缤纷的社会,所以他向来以和谐为作品的灵魂,将会延续下去。

 

他很反对艺术以政治和经济的眼光来评价,他说:在我的眼里,世界是透明的,艺术的成果是融合了生活、时代的气息和思想的结晶。因此我说他是国际人

 

为了使群众接受高层次的艺术,他一直在思索如何去推展艺术的概念,使群众能正视艺术的价值。

 

最教他难过的是,有一次为了作善事,他捐出了自己的版画,作为某组织的捐款展览,不幸的,被不明白的人误以为是印刷品,在还没闹出不愉快的事之前,他亲自带了一个放大镜,去教那些分不清版画和印刷品的人,如何区别这两者的不同。

 

他说:印刷品有分色的粒子,版画是直接从版面印出,色质不同,所以版画才有艺术价值,我的每一张版画都有签名。

 

他一直在思索如何将艺术引进群众的生活里,我说只有把肚子填饱的人才能讲求艺术。为此和他有了一点争执,不过他的理想是没错的。他说:你把经济放在艺术上面是错的,应该以文化艺术为基础,才能将经济建设得更完美。那么最好是相辅相成啦!

 

他已将2020年的艺术概念:关于百花齐放与和谐,印成T恤,也把他的作品注册成专利,让艺术品普及。

他希望有一个可信赖的管道,好好的提高我国的艺术素质,其实。他一直默默的在做这样的工作,只是他不想应酬,也不准备卖任何人的账,相信接触过艺术家的人都有同样的经验,所谓艺术家的脾气是真的很希望碰到知音,世俗的应酬并不能帮助艺术家成长。

 

不过只要是对艺术的贡献,他的热诚和亲切,是接触过他的人都可以感受到的。

这次选择在国家艺术馆举办版画讲座,是要让群众明了关于版画制作的过程和媒介,让对版画陌生的人,有一个入门的认识,他不希望再次面对版画与印刷混淆的局面。

 

这个讲座会已在11月2日举行,他目前最醉心于石版画的创作,因为:效果比较敏感和更能表达我要讲的话。

 

李健省的艺术,要细心的体会,每读懂一次,就是一个喜悦,对他感到陌生的话,不妨抽空去国家艺术馆走一回。

 

  -----------------------------------------------------------------------------------

随心随意随缘创作 
李健省 
走在艺术前端
周若诗专访·摄影:黄玲玲·马来西亚光明日报2002-04-17 Guang Ming Daily Malaysia

李健省小档案

姓名:李健省

年龄:54岁

现职:专业艺术家

主要创作媒介:多元媒体,包括绘画、笆迪(蜡染)/染色、版画及     三次元装置(雕塑)

国家、国际荣誉:11项国家级奖及两项国际性奖。从1966年起作品曾受邀代表国家到澳洲、印度、巴西、加拿大等国家参加世界艺术展。个人两次代表国家出席国际论集会与沙雕赛。

个人网站:www.leekianseng.com 

抱着终生学习为生活态度的大马艺术家李健省,涉足的艺术领域不止绘画,连笆迪(蜡染)、版画都一一精通,在70年代当大马人还不太了解何谓装置艺术之时,他的三次元(3D)作品“Mankind人类已获得了国家的肯定,也成了国家艺术馆的收藏品。 

李健省房子里里外外的空间是工作室、个人画廊,也是个住家,他生活简朴,随心随意创作,也随缘地卖画。 

在各角落如天台前后院甚至睡房,都成列了家里成员的画作,另外,李健省也自己设计很有特色的家具,如大厅里的大圆桌、由一个轮子钢轴制成的桌子,餐桌甚至放置电视的小圆桌,一系列都是其艺术作品。 

在进行访谈的大圆桌旁放着目前历史价值非凡的1972年名作“From The Windows of Red 来自红色的窗口),如此贵重的艺术作品就这样摆放着,一屋子的作品会不会引来雅贼的窥探? 

十多年前,他的另一住家就曾遭雅贼光顾。李健省说:有些被盗的作品,竟出现在黑市里交易。为了避免这类事件发生,李健省为每一件作品做好档案,有一些也买了保险,如果还会失窃,也只好听天由命了。

 

18岁开首个画展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吃艺术这一行饭铁要穷一辈子,李健省却不以为然,他很潇洒地说:不能一概而论,艺术也不代表穷困,这是在人文文化落后的族群,国家才有的现象。” 

目前他的生活无忧无虑,大女儿李慧玲荣获美国Sarah Lawrence College 信托董事会的全额奖学金在纽约深造之外,小女儿李慧莲则荣获Asean 奖学金在新加坡念O’Level 。减轻了许多负担后,他随着开拓其他多媒体创作。

 

李健省从小就喜欢绘画,在自修情况下,自己拿着笔就开始写生,记录了巴生的生态环境,18岁那年马来西亚艺术协会为他主办了第一个个人展。他60年代的巴生系列风景画展,也开拓了记录本地生活环境的画风。

 

我注重作品的原创性,60年代的巴生系列素描,也是马来西亚艺术史上的另一项重要贡献,虽然现在还流行着怀古建筑插图等艺术,但大部分是沿袭我开拓的路途与追随者。 

 

铁钉与铁锤 

 

艺术家常常比社会学者更接近社会。” 

 

李健省在70年代发表的铁钉与铁锤系列,曾在大马艺坛造成冲击,其前卫的作风,只用两个简单的材料:铁钉和铁锤,就表现了现代人类心态,在当时保守的社会风气中,这系列作品由于新阴阳理念的冲击,引起了国内外一些文化界人的忌妒,80年代当国家艺术馆向李健省借出展览时,曾遗失了其中两件作品,顿时震撼国内国外艺坛,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El Condo Pasa 这首歌激发了李健省创作《铁钉与铁锤》。

 

歌词是:I Rather  be a hammer that a nail, yes I would, if I could e surely would……意思是指没有人愿意当一个被欺压的钉子,如果能够我也想成为锤子。

 

李健省说看铁钉与铁锤的人,可以凭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去解读它的内涵,你或许会有同感。

 

分多个场所完成

 

30年前,当艺术家们都还致力于画布上的创作,李健省开始跳脱了画布的限制,日以继夜开拓多元媒体进行创作。

 

其实,他的艺术生命一直朝着多元化进行。我以前除了写生,看到牛羊,拿着黏土就设法创作造型。他在二次元(绘画媒介)的蜡染/染色创作媒介和理念上的突破,也为我国艺术文化领域获得国际荣誉,并超越日本至少15年。 

 

创作是严谨的流程,并不是故弄虚玄、班门弄斧之类。他说真正的艺术创作定能经得起历史考验。我人生旅途崎岖,由于客观环境和因素,这马来西亚装置艺术之父等了30年后,才被艺术文化界的良知取了出来,虽然有些无奈,但艺术史也必须拥有拔开乌云见晴天的一天。” 

 

小件的作品,李健省在自己家的工作室就可以完成,可是大件的三元次作品,工程繁杂,需要较精密的仪器,比如要用Hydro Pressure 来压塑作品的仪器要两三百万元。所以一件作品,就得分好几个不同的地方来完成,并借助朋友的共场来制作,有时候也需要雇用多名助手来协助他。 

 

三次元作品的工作地方分成四五个场所,制作过程是复杂的,有些作品的构造要经过好几年的时间来完成,当我做不来的时候就会搁着,再去做别的事情,想到的时候有倒回头继续做。” 

在他的创作里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用最简化来构造作品,比如其作品天鹅,其复杂的造型结构都是由一个铜片制造出来的。 

  

这三次元创作系列的主要灵感是来自中华文化的剪纸艺术,目前我正尝试用新的媒介体来创作。” 

 

除了创作,我最近浸湮在个人网站制作,通过这个网站与世界分享我的创作和经验,突破文化

 

霸权主意垄断此区域的文化局面,并进行衔接、改正马来西亚艺术史的工作。

 

 

 

 

 

星洲日报 综合要闻 1991-04-26

(吉隆坡廿五日讯)

花踪回响涟漪般扩大    画家李健省献出七幅作品    作为下届花踪文学奖奖品 

 

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所引起的回响逐渐在扩大。国内著名的画家兼雕塑家李健省献出了七幅作品,作为第二届花踪文学奖的奖品,使文学奖锦上添花。

 

李健省献出了他的成名作版画莲花系列中的七幅作品,令下届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更为丰富。这意味着第二届星洲日报花踪征文奖(报告文学奖,小说奖,散文奖,新诗奖)的四位得主及推荐奖(小说组,散文组,新诗组)的三位得主除了将得到花踪铜雕奖座及现金奖之外,也将获得一幅莲花版画。

 

李健省是在第一届星洲日报花踪奖颁奖典礼后把七幅版画移交本报,由本报社长张晓卿上议员代领。

 

李健省表示:我觉得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很有意义。而且我的版画莲花花踪有点关系,所以我借它来表达一点心意。

 

莲花版画是从很传统的意念中演变出来的造型,而且配合新的工艺和手法,确立了每件作品的原有价值,在国内外深受欢迎和重视。

 

李健省在六十年代崭露头角,曾在多次国内外赛会中得奖,扬名国际。八十年代是他事业的巅峰时期,曾代表大马参加东合,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的艺术展。他代表大马参加第三届东合雕塑大会的作品和平,和谐与一体仍在雅加达展出。这么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对花踪文学奖的支持,更肯定了这个奖的价值。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52th National Day commendation edition, Nanyang Siang Pao Malaysia invited LEE Kian Seng and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National Art Galley Malaysia Dr. Mohamed Najib Ahmad Dawa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tage of Malaysian Art.)

 

 

激辩马来西亚独立52前后系列·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9/08/27 报道:陈绛雪  摄影:苏汉成
 http://www.nanyang.com.my/node/210365   http://www.nanyang.com/node/211921

 

艺术对谈:52年前艺术是奢华点缀品 52年后艺术与生活相依偎

 

52年前,人们只求三餐温饱,艺术只是奢华的点缀品;52年后,吃穿无忧的舒适年代,艺术成为品味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一种时尚,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融合成一种相互依偎的实在关系,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当国家进程走到一定的阶段,艺术必然是重要的元素之一,独立了半个世纪马来西亚也不例外,曾经的奢华点缀品,开始成为生活品味,关注社会的体现方式。

今天,"一个马来西亚"的口号成了举国人民的新理想,国家艺术画廊总监莫哈末纳吉阿末达瓦(Dr Mohamed Najib Ahmad Dawa)和马来西亚画家李健省两个深交多年的老朋友,见证了我国艺术半个世纪的发展。

"
马来西亚的艺术发展,就和全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起落而兴衰。"

两人开始创作的那个年代正是国家独立之初,虽然已有少部分人对艺术创作很坚持,但建设国家基础,发展社会经济才是最重要的事,绝大部分家庭也都必须努力挣钱才能换得三餐温饱,实在没有几个人有心思去关注和要求艺术。

1958
年,政府设立国家艺术画廊(Balai Seni Lukis Negara),作为推广本地艺术创作的主要单位,通过展览、比赛和收藏好作品,不让艺术没落甚至断层。

不同年代的画作,展现的是当代社会的现实面貌、社会思潮及人文环境,国家独立初期到1970年代之前的艺术创作题材,多是社会生活面貌和风景,比如甘榜、乡村、渔村、花鸟和风景等等,那是一个纯朴的社会。

···
画工源自西方···

由于很长的殖民历史,当时的主题虽富有本地色彩,但画工是以源自西方的素描和水彩技术为主。

1970
年代末至1980年代之后,新一代画家陆续回国,受到外国文化冲击的他们带着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概念回来,在本地造成很大的冲击,曾经在艺术界称霸多年的传统美术面对新派艺术的分庭抗礼,逐渐从主流艺术退出。

1990
年代至2000年之后,艺术媒介进入另一个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资讯时代来临,工艺科技主导的新世纪,艺术家在色彩运用和形象呈现手法不再局限于身边的人事物,除了东南亚国家元素,也展现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变化的关注。

艺术创作媒介也不再仅限于最初的画纸,科技的运用使得创意工业被视为艺术的未来方向,虽然画风依然留存西方艺术的影子,但创作手法大胆而自由,题材丰富多变。

···凝聚零散创意···

纳吉阿末观察所得,2000年之后,本地艺术已从平面和电子媒介,变成一种视觉艺术(Visual Art),政府其实有发展创意工业的计划,一旦将目前零散的创意凝聚成工业,本地艺术将被纳入其中一环,而新加坡的创意工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和学习典范。

这一点,可从本地十多所高等学府设立不同名称的艺术科系证实。

当人们开始懂得尊重美,尊重艺术,也许不全然懂,但不再随意糟蹋和唾弃,这已是一种进步,那是一个世纪多以来,艺术家们的坚持而达到的小小成就,发挥野草般的顽强斗志,让我国艺术走到今天。

相较于纳吉阿末的乐观与理想,李健省认为本地艺术家的个人成就或许杰出,但整个艺术环境距离成熟,还是一段相当长的距离。

挨过考验迎来春天

1980
年代之前的艺术画廊,生命也像昙花般短暂,少数能撑到10年或以上,挨过严峻考验而留存下来,今天虽不敢说迎来春天,但在推动本地艺术创作及鼓励民众走入艺术生活的工作上,却是不能抹杀的重要功臣之一,画廊的经营形式和民众对艺术的看法,已明显转变。

根据纳吉阿末手上的最新资料,目前全国至少有180间私人画廊,尽管国家艺术画廊全国独一无二,但各州政府都有各自的艺术发展单位和决策。虽然2007年至2009年全球经济受挫,竞争日益激烈的私人画廊数量稍微减少,但旧的关,新的开,整体数量还是维持在接近200间。

···私人画廊活跃···

"
这些民间私人画廊非常活跃,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展出,间接鼓励本地艺术家更积极创作,激烈的竞争也使得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升。"

他认为,民间私营画廊数目的增加和经营方式的进步,反映社会对艺术的需求和关注,绝对是好事一桩,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国家艺术画廊虽然因此减轻了负担,却也面对新的考验。

"
民间私营画廊自由发展,没有所谓筛选艺术作品的准则,而且无可避免地商业化,以前的艺术品价值决定权不在创作者手中,现在则相反,国家艺术画廊必须衡量如何在¡®艺术竞争¡¯的环境中,善用有限的经费,搜集佳作,继续珍藏历史艺术作品。"

···反映人文思潮···

然而,时代的记忆无法抄袭和模仿,即使要李健省重新描绘过去的风景,一样是自己的作品,但也许是一幅意境和内涵差异甚大的新作品。

所以纳吉阿末的隐忧不是没有理由,每个年代的艺术创作,反映的是当代社会生活及人文思潮面貌,为身处的时代留下珍贵的历史画面记录,所以国家艺术画廊内的许多作品是不出售的珍藏,私营画廊则不一定要履行这样的责任。

李健省补充,早期的创作者和作品,多是经过比赛筛选和评价。他从1962年,就以15岁之龄参加画展,1966年,马来西亚国家艺术画廊以高价买下他17岁时的油画《三轮车夫与鸟》(Beggar and Bird),从此名列国家艺术画廊成名画家之一。

早期的装置艺术

一般人印象中,早期的艺术就是绘画,抽象、大胆、独特的创作是现代艺术风格,装置艺术更是新生代艺术家的新玩意。

实际上,装置艺术并非近年才引进东南亚的现代艺术,早在1969年,李健省就尝试装置艺术创作,不过当年没有人知道何谓 "装置艺术",包括李健省自己,只是随心所欲地延伸他在平面创作与三元次领域的理念,当年人们称之为"混合媒体"

他于1972年创作的《人类》,奠定他在装置艺术的"开山鼻祖"地位,所以国家艺术画廊第一届信托委员会副主席林碧颜曾公开称独劈蹊径的李健省为"装置艺术之父"

作为一个早期的艺术家,他之所以拥有一定的地位,不只是其艺术才华,而是拥有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艺术家性格,除了绘画和装置艺术,雕刻、版画和蜡染等跨领域研究和技术,皆成绩出色。

现代艺术

根据国家艺术画廊出版的《马来西亚艺术与国家艺术画廊50年》,独立前的殖民时期是马来西亚现代艺术的孕育和雏形期,那是英国官员带来的西方画和艺术技巧的影响结果。

此外,中国的东方艺术也随着大批劳工而流入,中西艺术在南洋交汇,加上原有的地方传统艺术,在独立前和独立后初期,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马来西亚现代艺术。

---------------------------------------------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副刊新视野  2009/08/28   报道:陈绛雪 摄影:苏汉成

 

艺术对谈: 52周年 探讨艺术走向

 

(李健省是马来西亚独?2年来的艺术发展见证人之一)

 

本地艺术一路走来,从毫无概念的自然创作,生活体现,到西方各种殖民文化冲击的模仿期,再到独立后的摸索和渐成雏形,到后来的多元色彩,百花齐放,一片灿烂,与纷扰不休的政治局势和努力振作的经济,似乎是不相干的事。

然而,事实真如表面的缤纷美好吗?

在纪念国家独立52周年之际,是时候探讨本地艺术的当前处境和未来走向,是浓雾笼罩的白茫茫,还是晴朗的蓝天。未来的艺术创作道路,在"一个马来西亚"的号召之下,到底要怎么携手共进,风雨同路?

"本地艺术是否受到压抑,比如来自政治、经济的因素?"

纳吉阿末不加思索:"没有!只有天和地的局限。"

最好的例子是本地著名画家和艺评家兼美术史学家利德扎披雅达萨(Redza Piyadasa)说过,身在这片土地,大家都是马来西亚的一份子,所以要有一颗不分彼此的心。他的作品,体现不同种族的家庭生活面貌,也包含世界大同的艺术哲思。

艺术的世界,没有疆界,但不意味着完全不受控制的自由。

"
我觉得大家生活在一个有制度的社会,每一个人都遵循制度的规定和限制,自由不是挑战或刻意违反这个社会机制,比如裸画,艺术家也许不觉得怎么样,但社会却认为那是触犯道德,所以尽管裸画也有展示的自由,但却不是在公共画廊。"

他指出,经济曾经是艺术的限制,还有就是民众对艺术的误解,这些确实是艺术创作的一大阻力,但随着1980年代之后,私人画廊数量增加和发展模式,意味着本地艺术已走出困顿期,社会思潮也早已大大改变。

请他给本地艺术创作打分,他毫不犹豫:"10分,也就是满分。"

乐观看待未来

在他看来,本地艺术创作已开拓独特的多元风格,历史是成形的过程,我国经历过不同的历史阶段,艺术家们从吸收、消化、改变到融合,突破模仿的框架,突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技巧,作品的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大的肯定。

所以,对于本地艺术的未来,纳吉阿末是乐观看待,从私人画廊陆续崛起到政府部门日益重视艺术文化,他深信艺术工业到艺术旅游都是未来的艺术发展路向,而那是可行并且已在进行中的。

原来,通讯新闻、艺术及文化部近年将本地艺术视为刺激旅游新方式之一,而国家画廊也得到国际贸易及工业部(MATRADE)的支持,进一步将本地艺术带到海外艺术市场。

他说,一直以来,本地艺术家的足迹遍布亚洲和世界,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所获成就,艺术已是国家发展的一环,一个先进的社会,除了硬体建设,还要有人文与艺术等各种软体建设,我国目前所欠缺的并且正朝向的未来,就是致力于软实力的发展。

跟上时代变化

他吐出一项令人相当意外的事实---目前全国大约有70008000名艺术创作者。

今天的艺术不再是过去的艺术,以前的艺术是单纯的,现在是多变的,不只是平面,还有雕刻、立体、视觉等等,艺术的意义变得广泛。

"
反而是国家画廊本身必须思考如何应对私人画廊崛起、艺术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利用有限的资源,搜集最多的好作品,尤其是富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毕竟收藏是国家画廊的其中一项主要功能。"

出身艺术的纳吉阿末很清楚,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创作技巧、风格的改变和流行,创作家的表现手法和关注主题也有所不同,国家画廊除了继续思考如何跟上时代的变化,更必须探讨如何让艺术历史不断层,完满连贯,国家画廊的资金有限,角色和功能也和私人画廊不一样,对于好作品,价钱就成了左右作品和艺术家的关键之一。

人,总要生活,对于艺术家而言,除了生活,更要赏识和肯定,他强调,不论是过去或现在,艺术家们的重点都是创作,作品的价值是之后才会去想的事,而所谓的艺术附加价值,反映社会对艺术的要求和正视,也是对艺术的一种肯定和支持。

让艺术自由翱翔

李健省认同纳吉阿末从一开始就强调的"艺术无疆界",种族主义这种东西,是政治的搞局,艺术家们从来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没有所谓的藩篱,1980年代之前的艺术,比起现在开放很多,也多姿多彩。

然而,一切的美好只是1980年代之前,当政治无孔不入,插手干预每一个领域,种族主义抬头狞笑,原本单纯的艺术界也无法幸免,若要一针见血,1980年代之后的艺术逐渐被玷污了。

表面上看来,艺术家们确实像事不关己的群体,依然可以自由创作,彼此交心,但归属政府部门管辖的艺术画廊和推动单位,却被政治紧紧给箍着,即使管理人有心,但最大的决策人是更大的单位,艺术画廊在某些时候,成了一些无心艺术,也不懂艺术的小部分人达致个人议程的工具。

不受国际看好

连艺术也要看政治的脸色,受政治的摆布,有权势者拒绝放手,将自由和透明的行政管理权还给艺术人,所以马来西亚艺术在国际间向来不受看好,杰出的只是艺术家们的个人成就,更讽刺的是,本地不乏艺术创作人才,但发展空间却只能是别人家的地盘。

不同的族群,面对不同的限制,偶尔忍不住感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政治是最大的无形墙,对于政客来说,艺术只是一种挂在墙上的点缀品,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利用美丽画面让人晕眩的工具,模糊尖锐的批判。

更甚者,一些出版局出版的艺术发展刊物,在编撰本地艺术的历史篇章时,除了突出单一族群艺术家,也有意无意地抹去不同种族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只有极少数的类似刊物保持中立,据实编撰。

虚有其表的美丽

所谓的多元,不是敷衍式地放一两幅"非我族群"的作品,邀请一两个外国画家来参与本地艺术展或展示几幅别人的艺术作品就是百花齐放,文化融洽,种族和谐,那只是虚有其表的美丽,供不知内情的外国人"欣赏",艺术的使命从来就不是当个拿来炫耀的花瓶!

李健省最痛心的,莫过于此。

所以,尽管纳吉阿末对本地艺术的未来抱着乐观,李健省却是悲喜交错,矛盾徘徊......稍感欣慰的是,艺术创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步,并且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华点缀;无奈的是,无形黑手一日不放开,还艺术原来的自由和单纯,不只部分历史被抹杀,未来也将是一片模糊的茫然。

他直言,1960年代时的本地艺术,在东南亚确实很有前途,但1980年代之后则走了样,很多人逃避改变,不要改变,艺术家是对社会很敏感的人,却被压抑着,大马的艺术若要发展到一流水平,唯有真正的公平对待,将行政机制和管理权透明化,交回给懂的人负责,让艺术真正地自由翱翔。

后记:

艺术家的对谈不是尖锐的对峙,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回顾、分析和探讨国家独立52年来所走过的路,以批判的精神分析本地艺术所面对的问题,正视如何突破当前的困境,探讨未来的考验和方向。

凡事没有绝对,艺术世界的前方或许难以预知,但坚持理想的人总有难以想象的执拗和勇气,足以凝聚每一个有心的人走到一起,突破人为的藩篱,推倒隔离的墙,实现真正的多元和谐,拥抱辽阔蓝天,让马来西亚的艺术向世界出发。

怀抱一份信仰,坚持共同的目标,当新时代新世纪来到,当事实已经证明社会力量真的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时,我们也这么相信---艺术的天地存在一股难以预料的改革力量。

动力,源自信心,凝聚力,源自坚持。

 

-------
  

 

                    


(1984 in Jarkata)